艺术名家
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名家 > 文章信息

国画名家石鲁

2011-09-07

石鲁,自幼爱好美术,1934年夏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7年秋任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翌年初借读于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1939年1月入陕西三原安吴堡青训班,6月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任戏剧宣传股长。翌年初赴延安入陕北公学,9月调西北文艺工作团,任美术组长。1944年调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1948年延安收复后到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后调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任班主任。石鲁在延安时期的创作以版画为主,兼搞年画、连环画、新洋片等。主要作品有版画《群英会》、《妯娌俩》、《打倒封建》、《说理》、《民主评议会》等。 1949年夏参加全国第 1次文代会,是以后历届全国文代会代表。1950年初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开始中国画创作。前期作品歌颂人民翻身解放作主人的幸福生活,形象亲切动人,生活气息浓厚,如《变工队》、《侦察》、《移山》、《幸福婚姻》等。1954年任西安美协副主席,同年创作的《古长城外》,成为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作品。1955~1956年曾到印度、埃及旅行写生。1956年写作并出版了电影文学剧本《暴风中的雄鹰》,拍摄成影片上映,被国家电影事业局列为优秀电影作品。1957年出版《埃及写生集》。石鲁从50年代起,积极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延河饮马》,翌年创作《东方欲晓》等作品。这些作品以黄土高原为题材,构思巧妙奇特,独具匠心,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崭新道路,成为他进行新的艺术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美术界的广泛赞扬,被称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南泥湾途中》、《树大成荫》、《赤岩映碧流》、《逆流过禹门》、《山雨欲来》、《家家都在花丛中》、《秋高图》、《宝塔葵花》、《种瓜得瓜》、《东海之滨》等,出版了《国画选》、《石鲁作品选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书画作品数百幅。他改变了以往的画风,形成诗、书、画、印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的生动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华山之雄》、《骄雪图》、《青青者长松》、《龟蛇图》、《峨嵋积雪图》、《荷雨图》等。1979年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览。

石鲁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1919年  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在中国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松林湾。取名:冯亚衍。

1925年  在家读私垫。特别喜爱绘画。

1934年  经二哥引导,到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

1937年  东方美术国画系毕业,回仁寿县文公镇县立中心小学任教。

1938年  赴成都借读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 

1939年  元月赴陕西。改名:石鲁。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三原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到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工作,任戏剧、宣传股长。 

1940年  年初到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院学习,后分到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历任宣传股长,美术组长和舞美设计等职。

1942年  十一月七日,与西工团同事、演员阑力生结婚。

1943年  参加 中央党校三部整风运动。同年九月,第一个儿子出生。

1945年  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工作。创作《群英会八《改造西洋景》等版画作品。同年春,第二个儿子出生。 

1946年  七月六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  八月调回西工团工作,任宣传组长,参加转战陕北战争。同年冬,二儿子在转移中,病残于黄河边上。

1948年  调延安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 

1949年  年初,调任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工作。创作版画作品。五月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后回西安,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作部工作。同年十月,第三个儿子在西安出生。

1950年 赴青海藏族自治区写生。创作《侦察》等国画作品。

1951年  出席西北文代大会,当选西北文联常委、西北美协副主任。同年,调任西北画报社社长。

1952年  去陕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创作《兰新路上》等版画作品。 

1953年  创作《幸福婚姻》等国画作品。出席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同年七月,第四个儿子出生。

1954年  当选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创作《古长城外》等国画作品,撰写电影文学剧本《暴风雨中的雄鹰况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故事片) 。

1955年  赴印度,参加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体设计工作,并画了大量的写生。

1956年  赴埃及,出席国际艺术会议。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并创作了《沙漠之舟》等国画作品。在京举办印度埃及写生画展。同年七月,女儿出生。

1957年  多次赴陕南陕北山区农村写生,指导基层群众美术工作。创作了《高山放牧》等国画作品。

1957年  多次赴陕南陕北山区农村写生,指导基层群众美术工作。创作了《高山放牧》等国画作品。 

1958年  创建并主持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提出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创新原则,并积极倡导"成家立业"、"独特风格"。创作了《背矿》等国画作品。《埃及写生集》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8年  同年到商洛、渭北、志丹县等地采访,收集电影剧本《刘志丹》的素材。 

1959年  年初,赴北京为国庆十周年创作巨幅国画《转战陕北》。四月参加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提出"风景画可以通过曲折的关系表现人的伟大"的美学观点。 

1960年  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国画《延河饮马大七月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美协常务理事。创作了《南泥湾途中》等国画作品。

1961年  创作《东方欲晓》等国画作品。十月一日组织参加了在京举办的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习作展。画展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新派",关中画派的倔起。年底,由全国美协拨专款,率数位画家赴南京、上海、杭州巡展。

1962年  十一月,出席全国美协在广东新会召集的重点分会会议。其间创作国画《家家都在花丛中》等,同年还创作了《秋收》等国画作品。

1963年  初春,在西安长宁宫疗养治病期间,撰写理论著作《学画录》。提出"为生活而画则画活"、"以神造形"、"求笔墨当归于性情,归于意志"等一系列美学观点。从习作展作品中编选《国画选》,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创作《延河水长流》等国画作品。

1964年  赴陕北黄河沿岸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带病创作巨幅国画《东渡》,遭冷遇,被指责"丑化领袖"。因小说《刘志丹》被批为反党事件,被迫中止电影剧本《刘志丹》的创作;

1964年  同年九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鲁作品集》,刚发行一星期,即被通知停售收回。 

1965年  年初,赴陕南安康写生,创作了《蚕乡童年》等国画作品。七月出席在京召开的全国美协重点分会创作座谈会,明确表示不同意"有人说我们方向有问题"的说法。因病自学气功和针灸。秋,突患精神分裂症,十一月入院治疗。 

1966年  十月,被原单位 "文革小组"强迫提前出院,接受批斗。 

1967年  遭受批斗、游街、拷打等残酷虐待,并被强迫隔离管制。

1968年  夏末,被工宣队集中于文化系统 "牛棚"重复进行审查批判。 

1970年  元月,岳母李润卿病逝,被特准回家办丧事。之后拒回"牛棚",在家创作《美典神》等国画作品,《莽昆仑阅尽人问****》等书法作品。 

1971年  因精神病院的证明,省政法小组未批准死刑,暂搁此案。六月出院回家。秋后,创作了《华山英雄》《黄河两岸度春秋》等国画作品。夏初,被省斗批改领导小组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上报省政法小组,要求判死刑;

十一月第二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 

1972年  在家养病,多方申诉冤案。创作了《雪弄华峰》等国画作品,《暮墨写之,书道为风》等书法作品。 

1973年  年初,被聘为省文化局美术顾问。为省外贸出口作书画。同年创作了《峨媚积雪图》等国画作品,《天高为极,大莽为仑》等书法作品。 

1974年  在全国性"批黑线回潮"讨比黑画"运动中,再被列为重点对象,遭受批判。同年创作了《苍苍白月挂高松》等国画作品,《大风吹宇宙,红日照高山》等书法作品。 

1975年  患肺结核。病中写作了大量诗词。创作了《兰宜乎瘦土》等国画作品,《平生惯惹千夫气,两手勤浇万木春》等书法作品。七月,被勒令迁居陕南山区,经医生证明,家属申诉,被缓办。 

1976年  为贺“四人帮”垮台,抱病创作《花逢时雨俏》《春到人问》等书画作品。 

1977年  平反冤案的努力受阻,病情恶化。家属和友人直接向中央申诉。 

1978年  元月,文化部派专人来陕调查,并护送赴京,进行抢救治疗。八月病情好转,曾为专程来访,摄制录像片的陕西电视台作《青春者长松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书画;十一月二十一日,陕西省委审干领导小组正式行文,作出"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审查结论。年底,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课。 

1979年  二月出院返回西安参加美协陕西分会的重组工作。三月又赴北京出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痛斥对艺术家的迫害,回西安后,因病情复发,住院治疗;同年,缺席当选美协陕西分会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十二月,由全国美协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石鲁书画展在北京展出,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  肺病转好。十月救灾义卖作大幅《荷花图》,同年当选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陕西省人大常委。

1982年  发现胃癌,病情急剧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八月二十五日十六时十八分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